巨鹿之战,项羽是如何绕过章邯主力,攻击秦军甬道的?_白马津_楚军_军队
公元前208年12月,刘邦正在率军进攻昌邑之时,项羽亲手杀死了宋义,并自封为楚国的上将军。紧接着,楚军分成两路,项它带领五万精兵渡过济水,向东郡的濮阳和白马津进军,而项羽则指挥十六万大军,沿汶水进入济水,计划在济北郡的历城(今济南)附近伐木造船,准备北上越过黄河,解救困于巨鹿的军队。项它的任务是牵制秦军,项羽则是主力,承担解围巨鹿的重任。
在项梁生前,项羽与项它都是他麾下拥有独立指挥能力的将领。项它曾参加过临济之战,表现出色,而项羽则远征襄城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项梁去世后,尽管范增等人推举项羽为主帅,项羽却不得不面对项缠——项羽的叔父,他资历最老;而项它则拥有强大的嫡系军队。虽然项氏家族表面上保持了团结,但项它显然并不甘心仅仅充当项羽的下属。相比让项它留在项羽身边作为制约,不如将其派往白马津,牵制秦军的力量,这样的安排似乎更加合理。
楚军的渡河计划设定了南北两条线路。南线是位于东郡的白马津,北线则是济北郡的平原津。章邯负责防守白马津,这里是南方军队北上的传统通道,而平原津则是赵国与齐国之间的重要渡河要地。当时,黄河下游的水势汹涌,岸边沼泽地广阔,只有当地的渔民能够勉强通过,携带重物的军队极易陷入沼泽,战马更是难以越过。
展开剩余66%早在齐王田儋时期,齐军曾派遣田都将军率领两万大军穿越平原津前往援救巨鹿。项羽,作为楚国将领,采用了齐国的行军思路,这在巨鹿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项羽的战略选择是避开与章邯正面交锋,直接支援巨鹿并攻击王离的军队。如果选择与章邯硬碰硬,楚军不仅要面对白马津的杨熊,纵使击败了杨熊,渡过黄河后,楚军也很难掌握章邯在黄河以北的具体部署。章邯驻军漳水流域,并将周围百姓迁移至河内,形成了坚固的防线,楚军的侦察兵难以渗透,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情报。
尽管章邯声称拥有二十万兵力,实际他从长安出发时带来了四万兵力,并且通过扩充,最终达到八万,但章邯的调度能力有限。实际上,他能动用的兵力大约为十四万,分布在河内、邯郸和东郡等地。除去守军,能随时调动的机动兵力大约为八万。
章邯没有将主力部署在邯郸的废墟上,而是将中军大帐设立在洹水西岸的棘原,驻扎兵力五万余人。为了确保充足的粮草供应,章邯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建了甬道,数万民夫与军队通过此道来回运输粮草。秦军的粮草通过陆运从敖仓到白马津,再通过洹水运送到棘原,只要保持粮草的充足,秦军的战略地位便稳固无忧。
尽管秦军的兵力不如诸侯军多,然而其强大的阵型和弓箭是其最大的优势。章邯的策略是利用这些优势,在白马津及以北的平原地区形成防线,击败楚军的同时,尽量减少自己损失的风险。
当时的战争形势与战国时期相似,六国的百姓并不愿意轻易投身秦军,因此秦军士兵的数量总是有限,章邯在用兵时也不得不格外谨慎。
发布于:天津市
